环保工程分院 陈 胜
75年前,从老乡家借来的红纸剪上一对喜字,邀上几名生死相依的战友,一桌简单的饭菜,一场简陋的婚礼,让青山绿水间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格外的喜庆。新娘:满怀爱国激情的学生、刚刚投入革命事业的青春美少女;新郎:一名经历了大革命、井冈山打了十年游击的老红军将领,当时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;1940年,18岁的张茜与39岁的陈毅在江苏溧阳河沟纵横、清溪东傍的水西村,这对革命的夫妻结下了终身姻缘。
1938年夏,新四军第一、第二支队先后挺进苏南敌后,开展抗日游击战争,次年11月,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成立,统一指挥第一、第二支队和地方抗日武装,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抗日根据地。
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原系李氏宗祠,始建于明代。整个祠堂三进四厢房,里面回廊雕窗,斗拱画梁,重修后恢复了历史风貌。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等5处旧址,均系砖木结构民宅。该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645平方米。
我们怀着虔诚和崇敬,步入了展馆。整个展馆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、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史料展览馆、陈毅元帅诗词将军法书廊碑、毛泽东像章陈列馆和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等五个展厅,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深深地震撼着我们。
纪念馆的大厅内屹立着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、副指挥粟裕的全身铜像。紫色的帷幕上,镶嵌着原新四军秘书长、中顾委委员李一氓的题词:“威震江南功在民族”。整个展览大厅内,以照片、实物、图表、电子模型等展品,反映了新四军江南部队在陈毅、张鼎臣、粟裕的率领下,深入苏南敌后,开创和发展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。在展厅的两侧,分别保留着陈毅、粟裕的办公室兼卧室。
在展厅天井的左侧,花岗岩屹立、万年青环绕,粟裕同志的部分骨灰敬撒于此,永远陪伴着在为革命事业长眠在苏南大地的战友!他是眷恋这里的乡亲和自己的战友,他是热爱这块土地和自己的信仰!
纪念馆的左侧建有将帅馆,陈列了陈毅、粟裕、叶飞等76位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以上新四军将帅的生平事迹。一楼陈列有陈毅元帅、粟裕大将的生平业绩及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80余幅珍贵照片,再现了他们光辉战斗的一生。二楼是4位上将、8位中将、62位少将的生平介绍,展品有将军们使用过的望远镜、手枪、公文包以及战利品、勋章等。
出“将帅馆”,过六角亭,拾级而下,便是“碑廊”。它临池而建,黑瓦飞檐,小巧玲珑,古朴典雅。廊壁上镶嵌着52位新四军老战士的题词、书法作品。
通过参观学习,大家对新四军的历史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,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,无法真正身临其境的去感受,但我们通过后期的学习,同样能够感受到革命的激情以及革命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,我们将会尽自己所能去做好各项工作,作出新的贡献。
水西的水至柔至静至媚,水西的山至刚至险至峻。离开纪念馆时,广场的上空回荡着《新四军军歌》高亢的旋律,我不知是纪念馆的背景音乐,还是自己心里的自然哼唱。我仿佛看到了成千上万名新四军战士在这里汇聚,在水西村列队完毕,并随时准备开赴全国抗日的战场。
走出纪念馆大门,恰逢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战士,后面紧随着一支胸系红领巾的学生队伍。讲解员告诉我,这是管委会的老战士在纪念馆准备给学生讲革命故事,讲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;讲那位才华横溢、文武双全的诗人和元帅;讲那首出自水西的爱情诗篇“小箭含胎初出岗,似是欲绽蕊露黄;娇颜高雅世难觅,万紫千红炉幽香”的柔情似水;讲那首“大雪压青松, 青松挺且直; 要知松高洁, 待到雪化时”的英雄气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