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 言
根据《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和《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纲要》确定的指导思想、发展目标、发展任务及保障措施,结合我院实际情况,编制的我院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纲要,是我院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和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。
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
一、“十一五”发展成就
“十一五”时期,是我院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,全院干部职工以“坚持地质立院,推进科学发展,构建和谐工勘”为主题,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,抢抓机遇,埋头苦干,如期完成“十一五”规划和“富民强院”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,我院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,职工生活水平显著改善。
(一)、综合实力快速提升,经济效益显著提高。
2010年,全院(含岩土公司)实现总经济规模67500万元,比2005年的20150万元增长了235%,年均增长27.4%;完成到账收入66947.63万元,比2005年的18803.59万元增长了256%,年均增长28.9%;生产增加值9737.01万元,比2005年的4218.72万元增长了131%,年均增长18.2%;实现利润1311.97万元,比2005年的533.27万元增长了146%,年均增长19.7%。“十一五”时期,全院累计完成到账收入213680.34万元,比“十五”时期的75264.03万元增长了284%;生产增加值35234.60万元,比“十五”时期的14749.48万元,增长了139%;实现利润4832.21万元,比“十五”时期的1774.78万元增长了172%。全院经济实力与社会贡献率大幅度提升,全面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。
其中,2010年,省工勘院完成到账收入20283.07万元,比2005年的 8465.87万元增长了140%,年均增长19.1%;生产增加值6472.49万元,比2005年的3303.98万元增长了95.9%,年均增长14.4%;实现利润1060.94万元,比2005年的471.64万元增长了125%,年均增长17.6%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省工勘院累计完成到账收入70720.99万元,比“十五”时期的34674.61万元增长了103.96%;生产增加值24267.10万元,比“十五”时期的10351.58万元增长了134.43%;实现利润3311.08万元,比“十五”期间的623.64万元增长了431%。
(二)、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,走出去战略取得初步成效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院承接的岩土工和项目共计完成5000多个和数百项岩土施工项目,勘察和岩土施工项目遍布全省,每年均有多项工程项目获得省、市、局优秀成果奖,其中获省四优及省城乡系统优秀勘察成果的项目共12项(一等奖2项,二等奖5项,三等奖5项),市级优秀勘察成果的项目共11项(一等奖3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4项),局级优秀勘察成果(含科技成果奖)的项目共20项(一等奖3项,二等奖6项,三等奖11项)。工程勘察和岩土施工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,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显著增强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院取得了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,并与中江国际公司合资成立了“中江安哥拉岩土工程公司”。中江安哥拉岩土工程公司先后完成包括打井供水等工程项目共计180余项,总合同额约650万美元。经援类(劳务)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海外公司先后完成了援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校舍勘测、援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科斯雷州中学勘察、汤加王国首都CBD重建勘察、援安提瓜和巴布达社区中心换址勘察等项目,总合同额约1000万元。
(三)、地质工作能力建设不断加强,地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院加强了以资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工作能力建设。共完成1449个地质灾害评估、勘查、设计项目,其中地质灾害评估项目1401个、勘查27项、设计21个,水资源论证项目122个,矿山环境治理项目3个。
我院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共承担四川地震灾区绵竹市清平乡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、设计和复查工作。勘查设计成果得到四川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赞扬,先后进行了五次阶段性评审,所有报告全部一次性通过,共获1项优秀、7项良好,成果质量在外省市援川队伍中名列前茅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院还承担了南京、苏州、昆山、上海、深圳、马鞍山等城市生活垃圾场沼气收集系统建设工作。参与了苏锡常地区及苏中地区地面沉降预警系统建设。为苏北睢宁县、射阳县、盱眙县的缺水乡镇打井找水,让当地群众喝上了地下水。完成苏州石湖地热井1626米,日出水量达2000方,井底温度44℃;完成吴中临湖地热井2068米,水温65℃。先后完成了苏州石湖景区、张家港永联钢铁集团、溧阳涵田渡假村、泰兴国际大酒店、南京浦口区佛手湖、建筑艺术博览中心地热资源的调查论证工作。
(四)、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不断加强,队伍素质不断提升。
“十一五”时期,省工勘院累计投入800多万元,新增各类室内测试、测绘、钻探凿井等设备数十台套;省岩土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,新增了十余台套设备。全院工勘、测绘、凿井、岩土施工等科技装备精良,为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院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,从大专院校吸收了14名硕士生、47名本科生和17名大中专毕业生,引进2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,为我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;人才的再教育工作得到加强,有7名在职硕士研究生;有12人考取了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。截止2010年底,全院在职职工总人数510人,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0人,占全院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55%,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7人,占全院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52%。专业技术人员中,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4人(研究员级6人),中级职称的有77人,初级职称的有94人,42名技术工人取得了技师称号,一级建造师13人,二级建造师21人,注册安全工程师2人,注册会计师1人,129人取得安全员、质检员、施工员、材料员、电工、电焊工、桩机工等技术执业上岗资格。职工队伍结构组成得到优化,队伍素质不断提升,为“十二五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。
(五)、各项管理得到加强,文明创建成绩显著。
2005-2006年度我院荣获“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”荣誉称号,2006年度、2007年度被省局授予先进单位称号,2006年度、2007年度分别获得省局科技进步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,2007年度获江苏省总工会“五一创新示范岗”荣誉称号,2007年度我院被评为江苏省勘协和中国勘协第一批“诚信单位”,2008年被评为“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”单位,2009年获得“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”称号,2010年我院被省勘协授予“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”荣誉称号,跻身“江苏省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排序前三十名”。院团委被授予共青团省级机关工委“五四红旗团委”,南通分院等多个集体被授予省级“青年文明号”,凿井分院等单位获江苏省总工会“五一创新示范岗”。院被授予省劳模的1人、市劳模的2人、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2人。
第二章 “十二五”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
一、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
(一)、把“服务科学发展、建设幸福地矿”作为“十二五”时期发展的主题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,加强地质环境工作,服务江苏的科学发展。
(二)、坚持“二更加三保障一支撑”的地质工作定位。更加紧密地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,更加主动地为江苏经济社会服务,切实为江苏的生态省建设,沿海大开发,城乡一体化发展、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好资源基础保障、环境基础保障、工程基础保障,为江苏国土事业当好技术支撑。
(三)、坚持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,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,努力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,把我院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。
(四)把造福地矿职工、让全院职工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作为建设幸福地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着力培育和谐、诚信、敬业、团结、开拓的地矿文化。加强党建和廉政建设工作,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,营造和谐、健康、稳定的良好氛围。
二、发展目标
“十二五”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是,到2015年,全院综合经济实力、地质工作能力、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,致力于把“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”建设成为一支高素质的公益性地质勘查队伍,努力把“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”建设成为省内一流、国内知名的勘察单位,让全院职工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。为把江苏建设成为资源集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为服务科学发展、建设美好江苏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(一)、努力做实、做宽、做精地质工作。
(二)、努力做大、做强、做优地矿经济。地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,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,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。到2015年,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5%以上,达到4亿元;到账收入年均增长12%以上,达到3.4亿元;经济效益年均增长15%以上,超过2100万元;生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0%以上,国有净资产年均增值率10%以上。
(三)、大力拓展服务领域,调整培育优化产业结构。着重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勘查业,做优做强工程勘察及延伸产业,大力发展国际经济,积极开拓浅层地热能产业,形成“四大产业”格局。到2015年,经济总规模达到4亿元,其中地质环境及地质勘查业达到6000万元,占15%;工程勘察及延伸产业达到2.2亿元,占55%;国际经济达到6000万元,占15%;浅层地热能产业达到6000万元,占15%。
(四)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。大力实施“创新兴院”和“人才强院”战略,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技术进步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.5%,预计技术进步总投入将达到3400万元。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,构筑我院发展的战略优势,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建设为重点,形成水工环等专业优势人才群体和梯队,着力培养专家型人才、复合型技术人才、创新型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。
(五)、全面推进幸福地矿建设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要把富民惠民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,启动实施职工收入七年倍增计划,让全院职工过上“生活富裕、精神富足”的美好生活,着力构建和谐、安全、诚信、敬业、团结、开拓的地矿文化。
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
一、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
随着城镇化、工业化、现代化进程加快,地质工作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,地质工作的服务保障功能在不断强化,地质工作已经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,转向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、多功能的地质工作。
(一)、构建地质工作技术服务体系
以省局打造“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”为契机,按照地质立院的发展战略,加强资质体系建设,积极融入地方,构建以地质环境为主导专业的地质技术服务体系。主要地质技术服务领域为:1、水文地质、工程地质、环境地质、矿山地质、城市地质、地热地质、浅层地温能调查研究。2、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;3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估、勘查、设计与监理;4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、咨询、设计与服务。5、专业地质技术、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。6、全省地质环境资料数据库研究。
(二)、内设机构及功能
1、设立“五所、一中心、四分院”:
水文地质研究所。
矿山环境研究所。
地热、浅层地热能研究所。
基础地质研究所。
信息化中心。
四个分院:重点打造南通分院、泰州分院、扬州分院和无锡分院。具体职责:①开展地质环境动态监测,包括地下水和地面沉降;②宣传地环院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窗口。
(三)、加大地质科技装备及人才的投入力度
“十二五“时期,每年拟投入300万元,购置一批技术含量高、易出科研成果的新设备;着力加强人才培养,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。到2015年,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~100人;培养有真才实学和业绩突出的年轻技术业务带头人;依托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,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;通过与院校交流合作,建立在职技术人员培训和知识更新制度;注重应用新技术、新方法、新装备;加强基础地质、浅层地热能、资料数据库等领域的研究力度。
(四)、加强地质环境工作,让江苏更加美好
为推进江苏生态省的建设、沿海大开发、城乡一体化、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,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院拟从地质环境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五个方面问题入手,加强江苏的地质环境工作:
1、水资源安全。
2、新能源开发与能源安全。
3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。
4、工程建筑基础安全。
5、地质环境与地质生态系统的安全和人民健康。
“加强地质工作、服务科学发展、让江苏更加美好”,这是对地质工作的最好诠释。资源环境并重,以地质环境、地质灾害勘查评价为核心,保障地质生态安全,是“十二五”时期我院地质环境工作的重点。
二、努力实现地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
(一)、继续做实做强做优工程勘察业,提升“江苏工勘”的品牌优势
工程勘察业是工勘院的优势产业,要继续保持工程勘察业的支柱产业地位,进一步开拓市场,加大铁路、地铁、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力度,重点扶持水上施工项目,通过加强管理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着眼做大总量和做优品牌,以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,确保我院在江苏工程勘察市场第一方阵的地位。
(二)、做大做强测绘业
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,进一步整合我院的测绘资源,加强测绘人才的引进和培养,加大测绘技术装备的投入,加强测绘成果质量管理,加强测绘业各项基础性管理,提升我院测绘业综合实力,确保2012年测绘资质升甲级,凝聚全院的力量做大做强测绘业,成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三)、挖掘工程勘察业的技术深度和广度,拓展服务领域
岩土咨询服务是工程勘察产业的重要延伸产业,是一个勘察单位综合技术实力的象征。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,积极拓展以岩土设计、检测、监测等岩土咨询服务业的市场占有量,扩大在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影响力。
(四)、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,努力开拓海外市场
1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。“十二五”期间实现海外经营总规模4000万美元,并力争到2015年完成年经济规模1000万美元。
2、国外市场布局进一步拓展。在现有中江安哥拉公司的基础上,力争再建立2~3个国外分公司(基地)。
3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。立足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专业等强项,向工程施工、项目总承包方向发展,形成规模化经营,并逐步向矿业等其它领域延伸。
4、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人才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后劲。
(五)、着力培育浅层地热能产业
培育资源加大投入,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产业,形成勘查、设计、安装、运行、和监测一体化的新型产业,成为我院“十二五”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三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
(一)、人才建设
建立一支结构合理,富有实干、开拓创新意识的技术队伍是我院今后5年内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。主要抓住四个环节,一要用好现有人才,二要稳住关键人才,三要引进急需人才,四是分发挥我院提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,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。努力培养、考核、选拔专业技术带头人、专业技术后备人才、核心经营人才。培养一线生产骨干人才、工人技师。
到2015年,全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、工程师、助理工程师(及技术人员)的比例应达到1:10:20:35,到2015年,研究员级工程师达到12名,各专业高级工程师达100名左右,工程师达200名左右,全院拥有注册类工程师20~30名,形成一支宝塔型技术结构队伍。
(二)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
一要不断完善、改进质量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计量认证、实验室资质认可管理体系文件,并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。二要抓好质量管理。进一步完善技术管理,推进全员、全过程质量管理,确保每一个产品均得到有效控制。三要抓好安全管理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。始终贯彻“安全第一,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的方针,努力做到安全生产,文明生产。
(三)、新技术、新方法的引进、应用和新领域的开拓
一要加大科技投入,保持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。二要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,加强对研究课题的内容、人员分工、进度等方面的管理,提供支持性服务。三要建立并逐步完善院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。以承担的大型工程为依托,在对工程重点和技术难点开展研究的同时,追踪国内外相关技术前沿,主动立项、引进、吸收先进技术,形成以专业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勘查创新团队。
1、建立科技信息平台
2、各专业的基本要求(加强量化措施)
岩土工程勘察,列我省领先地位,赶北勘院、上勘院等著名企业,从勘探手段、成果报告的数据分析、综合评价及室内试验等方面加强投入。
水、工、环地质,列我省领先地位,建立一支集水、工、环地质综合研究、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队伍。测绘测量专业,2012年以前完成资质的升级,跻身我省前10行列,成为我院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3、新领域的拓展
结合“地环院”的打造,努力实现技术服务领域的新突破,我院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外延:
1)、浅层地热能(地源热泵技术)的开发利用。
2)、深部地热资源利用。
3)、城市生态环境。
4)、在岩土工程技术咨询、岩土工程设计、监测、检测方向做大做强。
5)、在现地形测量的基础上,向基坑监测、规划测量、房屋测量方面拓展。
(四)、创优、评优和科研活动
1、继续推行院创优、评优制度
2、优秀成果的总体目标
院级优秀成果,每年不低于15项,市、局级优秀成果每二年不低于15项,省级优秀成果每二年不低于3项,国家级优秀成果五年内不少于1~2项。其中水、工、环地质5年内省级及以上优秀成果不少于3项,工程测量5年内省级及以上优秀成果不少于1项。
3、科研活动和成果
争取五年内申请完成的科研项目争取获部、省级科技进步奖1—2项,获厅、市级科技进步奖2—3项。
加强成果的总结、分析,全面倡导专业论文的编制和发表,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者每年不少于1篇,工程师每2年不少于1篇。
(五)、科技进步工作的落实和投入
坚持走“科技兴企”之路,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,加快传统技术体系的改造步伐,加大科技投入,多元化筹资改造、引进先进的设备,每年用于设备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比例占总收入的2.5%。争取五年内申请完成科研项目3—5项。作为主编单位或参编单位,完成行业规程规范编写2—3部。
四、创新体制与机制,强化各项管理,着力提高经济效益
(一)、科学分工,准确定位
“十二五”时期,坚持“一套班子,二块牌子,一事一企”和“以事业带企业、以企业促事业”的发展定位,按照资源共享、相对独立、分工协作、统筹兼顾的原则,科学分工、准确定位。
1、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按照公益性事业单位定位,着重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勘查业,努力把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建设成为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、保护和治理一体化的综合性、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,成为江苏地质环境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。
2、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隶属于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,按照国有企业定位,大力发展工程勘察及延伸产业、国际经济和浅层地热能三大产业,不断拓展技术服务领域,以“江苏工勘”品牌建设为抓手,努力把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、国内知名的勘察单位。
(二)、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的产业布局与组织体系
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,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,按照三大产业发展格局、行业管理与专业化分工的要求,积极整合资源,优化资源配置,用2年左右的时间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与组织机构:
1、打造“江苏宏程海外工程公司”,主营国际经济;
2、打造“江苏宏誉绿色能源开发公司”,主营浅层地热能产业;
3、对从事岩土工程勘察的现有二级单位进行整合,对岩土设计、岩土检测与监测、岩土测试、工程测量及测绘按照专业实施统一管理。
(三)、加大经济管理力度,进一步完善经济技术责任制
(四)、规范市场行为,加强质量管理
(五)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,规范劳动用工
(六)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,努力提高管理水平
五、以人为本,着力提升幸福地矿建设水平
六、加强党建和廉政建设工作,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,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
(一)、加强党建工作,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
(二)、加强廉政建设
2011年3月18日